你是我的半截诗词
作者:寒冬无漫雪 | 分类:青春 | 字数:110.4万
本书由零点看书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两百七十二章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安心在心里默念,“什么鬼!”但是嘴上说的确实是“小姐姐,我这个人啊!就是对这个诗词歌赋有着独特的爱好,你可不可以跟我说说李白啊!杜甫啊!还有就是苏轼啊!陶渊明什么的,快!你说说,我去想想。”安心心里默念对不起啊!诗人们,还有的名字没有说出来,因为此刻的我太慌张了,所以今天能不能逃避这种看透人心的眼神靠你们了!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安心很聪明,知道喜欢文学的人的通病,那就是喜欢谈论文学,反正唐夕烟就是这样的,至于这个耍性子的保温杯的,应该不会错过。希望自己可以成功躲过一劫。
小杯子依旧是一副清新淡雅的样子,看着安心,“面对命运的坎坷,不同性格的古代文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晋代诗人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过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闲适生活;而苏轼则借《赤壁赋》中“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美句来表达自己豁达的情怀。
那么,古代文人是由于命途多舛而文采飞扬,还是因为天生才华横溢被屡遭排挤而时运不济呢?
如李白是因为天生才华横溢而清高倨傲,不受拘束,不把当权者放在眼里,所以在醉酒之际唤高力士为其脱靴,为力士所恨,导致最后李白的贬谪。而杜甫,他经历了太多的坎坷,长期的居无定所与漂泊不定的人生环境让他见识了太多老百姓的艰苦生活,使其诗歌文章更贴近反映现实生活,而不是空洞无物,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不仅仅表现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更是记载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历史写照之用,也因此,他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传颂下来。
从自然中体会人生,从生活中领悟哲理,是古人对自身命运与人类社会的思考与关照。在古代文人与才女的人生经历中,有的因才华横溢而清高倨傲,终被权贵排挤或因时局流放,过得凄凄惨惨;有的则因命途多舛,饱尝艰辛,在时运不济、仕途不顺的境遇下成就了文采飞扬。闲暇时整理了以下几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诗人、词人或才女们在诗词佳篇背后的坎坷人生。
李白在青壮年时期也一直汲汲营营希望博取一官半职,也经常憧憬着“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的豪奢生活,神往着“章台走马着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的风光无限。但当他终于被唐玄宗御封为翰林待诏后,却一时得意忘形,做出了令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不羁之事,更作出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豪迈之辞。
李白初进是由于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而李白也对自己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昏昏度日。常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有时传呼他他怠之不朝。有时接到奉诏嘱于他写文,其在醉酒之中起草诏书。后发生令力士脱靴的故事,终遭宫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遂疏之。
当然,我们后世之人多将诗仙的这种不羁行为归纳为是一个天才诗人狷介、豪放之所为。正如他所写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表现的情怀。
同样青史流芳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他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渴盼,或者美之名曰“怀揣一颗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
但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两则孟浩然的轶事“……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后来,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一起至京师,想要推荐他,结果他正与故人饮酒欢甚,不赴。韩朝宗愤怒了,不再理他。你看,这样任性使气、反复无常的人格特质也最终使得孟浩然没有在大唐的政坛上如他的诗歌般大放异彩。
与孟浩然相似的,还有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也不无关系。王安石性情刚烈,不管是与神宗议事还是与司马光、苏轼的交往,都自信太厚,不够谦逊。结果,陷于孤军作战的地步,失掉了本该得到的支持。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因金兵入宋,遭逢战乱国破而几近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